把平凡的工作干到极致——老劳模杨明玉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3-12-25浏览次数:501文章来源:兵团日报

杨明玉在家中翻阅杂志(摄于10月26日)。李惠 摄

●李惠

  初冬时节,笔者来到四师七十一团望江小区,探望该团二连退休职工杨明玉。

  整洁明亮的房间里,绿意盎然的几盆花草,让这个家充满了温馨。

  杨明玉今年79岁。她20岁进疆,在七十一团二连工作了31年,是上世纪60年代七十一团农业战线上屈指可数的农业女标兵之一,曾获得农四师(现四师)劳动模范称号。

吃苦耐劳 无怨无悔

  杨明玉的丈夫袁远雄曾是沈阳某部队的一名工程兵。1964年,他响应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,来到现在的七十一团。当知道丈夫要去大西北时,杨明玉没有犹豫,跟着他来到了兵团。

  初到团场,杨明玉被团场人与天斗、与地战的精神震撼了。这个骨子里好强的川妹子,被分配到二连工作,很快就融入生产大会战中。

  那时团场平地、挖渠、运肥全靠人工。杨明玉一开始干活没有经验,为了赶超其他人,干活很拼命,一天下来,手上满是血泡。一个月后,她的手掌上磨出了厚厚的茧。

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团场大面积种植玉米。秋收时,连队规定,职工每人每天要完成掰1.8亩玉米的任务。这个任务可不轻,有个别手慢的职工有时连定额任务都完不成,更不要说超额了。

  杨明玉所在的班有30多名女同志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她每天天不亮就下地,提早把班里每个人的玉米行按编号分出来。在她的带动下,妇女班的同志工作很积极,每天出工提前1个小时左右。不等天亮,妇女班的人基本上就到齐了,有看不清自己分的玉米行子的,就点燃一根火柴去找。

  当时,为了赶白天的进度,杨明玉把班里的女同志分成三个组,开展劳动竞赛。为了争得前几名,大家都挑选最大的背篓,有的大背篓能装近50公斤的玉米。可是背篓大了,装玉米太重容易掉底。杨明玉就给大家出主意,用衣物兜住背篓底,然后再捆在腰上,这样就不担心背篓底会漏,腰上也好使劲了。

  杨明玉回忆说,当时参加劳动的女同志都很能干,大家你追我赶,不甘落后。大家干活太困了,在地里休息时都能睡着;从早掰到晚,带的中午饭经常到下午才想起来吃。为了超过头一天的纪录,杨明玉和几个自告奋勇留下的女同志打着手电筒掰玉米,不知不觉就掰到了天亮……作为班长的她,几乎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回家的人。

无私奉献 屡立“战功”

  上世纪80年代,条田承包到班组,杨明玉负责的条田有900多亩,班组成员30多人,她按工分配,大胆管理,带头超额完成任务。1980年,杨明玉一人完成间苗定额309%、锄草定额421%、玉米穗定额214%;1981年完成各项定额均在200%以上。在她的带领下,妇女班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三等功。

  曾和杨明玉一起工作的二连退休职工杨诗荣说:“老班长的工作风格是‘一早、一晚、拼命干’:一早,就是她比班里的其他同志早到作业点;一晚,就是无论单项或全班的作业,她都比班里的同志下班晚;拼命干,就是无论有定额无定额,她都能出色完成任务。她始终坚定‘工作全项争第一’的信念,无论何种作业,她都要争得全班第一。当年掰玉米,别人每天完成1.8亩地,她能完成4亩地,连续多年没有人打破她的纪录。我们都很敬佩她。”

  就是凭着这种拼命精神,杨明玉屡立“战功”。她曾荣立团场粮食生产个人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三次,连续31年荣获团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称号……2011年,杨明玉被评为“感动团场十大人物”。

  “自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,杨明玉就一心扑在工作上,处处带头,以身作则。她所带的班,坚持做到‘三个一样干’,即‘有定额无定额一样干、农忙和空闲一样干、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样干’。1981年,杨明玉带领的妇女班年平均完成定额110%以上……”1982年,在该团职代会上,主持人这样宣讲杨明玉的先进事迹。

  工作31年来,杨明玉曾连续18年担任妇女班班长、连续13年担任条田长。曾担任过二连副指导员的退休干部王成培说:“杨明玉能连续多年担任妇女班班长和条田长,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,她也因此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‘铁人’。”

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

  1996年,杨明玉光荣退休,她在四川老家的亲戚相约来看她,并让她回四川养老,可杨明玉拒绝了。她说,在团场生活了50多年,团场就是自己的家,哪儿能有自己的家舒适呢?

  “母亲退休的这些年,除了身体不适看病住院外,她把皇冠官方登录的时间都用在读书看报上。每年团场在离退休老同志中征集意见建议,她都积极建言献策。母亲是人退休了,心还没退休。”杨明玉的大女儿袁雪梅说。

  “退而不休,发挥余热。”这是杨明玉退休后的座右铭。虽然现在腿脚不灵活,但团里有啥公益活动,只要通知她,她都积极参加。她说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就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,多作表率。

  如今,杨明玉的儿女们都留在了兵团。他们从小就受到兵团精神的熏陶和教育,默默扎根边疆、建设兵团,继续为团场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。

  说到今后的打算,杨明玉笑着说:“作为团场的老人,我还要为团场的建设发挥余热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”

  (来源:《兵团日报》)

最新更新